北京出台“政策18条”促国家文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0-09-11 / 阅读次数: 1132 次记者从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服务专题活动“2020年第七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上了解到,北京市正式向社会发布《关于加快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
《若干措施》从激发文化活力、优化空间承载、构建文化生态、扩大开放融通四个方面,以“政策18条”的形式,明确国家文创实验区下一步发展方向,辐射带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这是北京市级层面继出台文化产业综合性政策文件,以及影视、游戏、音乐、电竞等细分行业政策之后,首次针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单独出台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也是首次以“行业+区域”这一创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全市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三级联动优势
根据《若干意见》,体制机制方面,发挥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朝阳区三级联动优势,支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在国家文创实验区先行先试。
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将推动实体项目在国家文创实验区落地,推进CBD文化中心、国家文创实验区国际文化中心建设,打造文化新地标,带动提升北京东部的文化品质和城市面貌。
公共文化方面,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影院、实体书店、公共阅读空间。引导支持文化产业园区积极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并纳入文化惠民工程覆盖范围。
文化人才培养方面,实施“百名文化菁英”计划,连续五年每年引进认定100名“文化菁英”人才,在落户创业、住房保障、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重点领域提供支持保障。
立足区域功能优势
《若干措施》还立足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区域功能优势,将高质量文化生态构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优势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积极布局内容产业,优化传媒领域生态,全面提升创意设计产业活力。大力扶持新兴文化业态,积极推动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新媒体等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发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用,将区块链、5G、人工智能、大数据、超高清等新科技用于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方面,以“文化三里屯”为发展样板,打造10个特色文化旅游消费街区,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支持建设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发展特色旅游,围绕大运河、文化产业园区、奥运场馆、亮马河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引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
提升产业综合效能
《若干措施》聚焦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资本配置、空间规划、环境营造等方面加以保障。
企业培育方面,通过“领航计划”“领鹰计划”“蜂鸟计划”,培育壮大多元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金融支持方面,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体系。
空间承载方面,启动国家文创实验区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升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文化设施类空间规模占比。在国家文创实验区范围优先保障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所需土地、空间等基础条件。
文化开放方面,利用朝阳区CBD国际商务功能优势,提升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领域商务服务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围绕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各项指标不断攀升。企业数量方面,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3.48万家,五年间新增1.88万家,文化市场保持了繁荣活跃的状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方面,国家文创实验区现有59家文化产业园区,五年间新增园区39家,主要是老旧厂房等存量空间的转型利用,“腾笼换鸟”成果丰硕;上市企业方面,区域内现有上市挂牌企业52家,五年间新增48家。2019年,国家文创实验区111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270.4亿元,占朝阳区文化产业收入的47%,约占北京市10%,区域内汇聚了集奥聚合等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64家文化类总部企业,其中外资文化总部企业92家。
据悉,下一步,北京将用好这一国家级“文化金名片”,推动更多的产业政策在国家文创实验区先行先试,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继续做出“北京贡献”。
- 上一篇: 吉林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建设
- 下一篇: 江苏:将水上无线电违法行为纳入
- 返回列表